登錄

注冊

首頁?新聞資訊?行業資訊

新聞資訊

更新傳統觀念,樹立“大食物觀”,讓百姓“吃得飽”更要“吃得好”

2022-12-05 閱讀量: 來源:光明時評、環球網、人民網

01什么是大食物觀 

大食物觀是“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、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、要蛋白,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”的一種觀念。大食物觀的基礎是糧食,把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擺在首要位置,其中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、加快擴大牛羊肉和奶業生產、提升漁業發展質量等方面的部署,這是“大食物觀”的一個具體體現。 

早在1990年福建工作時,習近平就在《擺脫貧困》一書中提出:“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,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?!边^去的食物主要是“主糧”,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老百姓逐漸轉變過去以米面為主食的消費習慣,更青睞豐富多樣的菜果茶、肉蛋奶等“副食”。因此,大食物就是要轉變食物結構,不僅向主糧要食物,更要向“副食”要食物。 

此次“二十大”會議中,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提出要“樹立大食物觀,發展設施農業,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?!?/font> 



02為什么大食物觀如此重要 

關于樹立“大食物觀”,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糧食種類的擴充和豐富,而是要辯證的思維去理解??倳浽鴱娬{,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,強調“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”“堅決遏制耕地‘非農化’、基本農田‘非糧化’”“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”。



同時,又強調:“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,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,宜糧則糧、宜經則經、宜牧則牧、宜漁則漁、宜林則林,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、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?!?/font>

我們既要向耕地要糧食,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,又要面向整個國土,向林、草、水等要食物,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。

長遠來看,單一糧食向糧食-蔬菜-水產-畜牧逐漸轉變,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多樣性、質量、口味的要求越來越高,將形成新的消費趨勢和市場。但目前,我國農業生產增速減慢,未來農產品增產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。而且,我國仍面臨多種形式的營養不良問題,與膳食相關的疾病發生率不斷增加。

因此,以大食物觀為導向的一系列舉措,不僅體現了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意義,更是明確地體現出調整國民食物結構、進一步提升國民健康水平的戰略思想,體現出營養與健康的大食物科學理念。對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國民營養健康水平都尤為重要。
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江南大學未來食品科學中心教授陳堅表示,樹立“大食物觀”,要構建新型食物安全保障體系,用好有限的耕地是基礎,善用大自然的物產是增量?,F代化的種植業和養殖業,在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不斷提升的工業能力加持下,已經逐漸開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著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,為老百姓的餐桌提供穩定的供給和越來越多樣化的選擇。而隨著這些技術能力的進一步發展,人們在生產食物之余,甚至可以去“創造”新的食物類型。

03如何準確把握大食物觀

習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,就提出了要樹立大食物觀,提出了糧食觀要向食物觀轉化,實現這一轉化,首先需要食物供給端體系性的變化,包括要素更加豐富、結構更加優化,環境再造等。 

要素更加豐富

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,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,樹立大農業觀、大食物觀,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、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、要蛋白,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現在講糧食安全,實際上是食物安全”?!按笫澄镉^”拓展了傳統的糧食邊界,使我們從更廣的維度把握糧食安全。

 

 

結構更加優化

效益是支持“大食物”發展的持久活力,結構優化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和技術提升,進而實現綜合效益提升。

時間結構得到優化,科技創新,多種技術的有效結合和應用,提高土地生產率、勞動生產率以及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,推動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,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,提高農業產能,能夠快速獲取食物和生產食物。

空間結構得到優化

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,同時向非耕陸地、近海海洋、城市宜農等區域拓展。向森林、海洋、草原、非耕陸地要食物。目前許多國家也在探索非耕地設施園藝技術,例如通過海水淡化,進行植物生產,或者在近海海域,建設海上漂浮溫室,結合太陽能板,溫室漂浮在海面上,跟隨洋流漂浮,進行蔬菜生產,同時還可以實現魚菜共生。并且隨著魚菜共生技術提升,還可以根據社區尺度,建設工廠化、家庭化不同版本的魚菜共生。 

鮭魚養殖場建造的浮動太陽能發電廠,減少了柴油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,可能使養殖戶在未來生產氫氣 

生物結構得到優化

向森林要食物,發展木本糧油、森林食品;向草原要食物,推動草原畜牧業集約化發展;向江河湖海要食物,穩定水產養殖,積極發展遠洋漁業,提高漁業發展質量;向設施農業要食物,探索發展智慧農業、植物工廠,有效緩解我國農業資源的瓶頸約束。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,發展生物科技、生物產業,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、要蛋白。其次要樹立大農業觀。

產業結構得到優化

目前仍有許多地區糧食生產處于無序狀態,農民種糧“種什么、種多少、賣給誰”,缺乏有效的組織引導,致使農業生產無特色、產業規模難做大、市場競爭力弱。她認為,要打破這個僵局,必須從優化糧食生產布局入手,因地制宜編制糧食產地規劃。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,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的產業,宜漁則漁,宜菜則菜,宜果則果,宜菌則菌,宜藥則藥,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、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。

立足整個國土資源空間,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,提升在農資、產品、加工、物流、貿易等全產業鏈布局的能力,提高國際市場議價能力,確保進口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。

環境可持續和氣候可適應 

生態安全是底線,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,需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更加注重保護資源和環境,實現食物資源開發和生產綠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。

 

 

健康營養有保障 

建立營養導向型農業食物生產體系,積極拓展食物來源,促進居民膳食結構轉型。

食品安全是紅線,食物來源更加多元,對食品安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,堅持用最嚴謹的標準、最嚴格的監管、最嚴厲的處罰、最嚴肅的問責,強化食品安全管理,確保人民群眾吃得安全、吃得健康。



04樹立大食物觀,是我們面臨的歷史任務 

“更新傳統的糧食觀念,樹立大食物觀,是我們面臨的歷史性任務?!敝袊缈圃簩W部委員、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表示,為完成這一歷史任務,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、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。全方位、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,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,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。

 

大地影院bd在线播放免费